眼瞧着花都开了,绿色一点点冒出来,但似乎都无人欣赏。人与现实之间,都被口罩、雾气、护目镜、消毒水,以及层层的健康检查隔开了。

我有了机会,来观察现实。

坐标北京。所有一切都仍表明:一切都还没有结束,还没有取得“胜利”。

用滴滴打车,都会跟司机师傅聊上几句。有天路上,师傅外放微信群聊里的语音,听到有人说他整个早上都没接到活。我觉得奇怪,以为打车的人会变多,就问了句。师傅开了话匣子,抱怨起来,现在的情况是,早八点到晚十点有单,再早再晚都无单可接,前几天机场有些活,这两天又没了。他说等疫情过去肯定不干这个了,又累,又弄得一身病,现在赚不到钱还每天赔钱。

不像外卖员,很简单地准备下就能兼职上岗,快车师傅很多都是外地人,他们没有本地车牌,于是只能租车上工,每月油钱四五千元、租车四五千元,滴滴的抽成也要四千上下,简单计算下,每天赚不到五百就是在赔钱。即便现在有很多企业复工,要保持挣钱、有收入也很难。

这已经比之前好些了。记得最早开工时,一位师傅曾说到了晚上八点就全城没单了。反正也没活,只能回家睡觉。

我不禁又想起一群人:代驾司机。本来竞争压力就很大,常常要比抢单手速,现在更是供大于求,他们的收入又将从哪里来呢,去做外卖员和闪送员吗?最近倒是有挺多商家都启用了闪送来送货。

去理发。整个理发店的人都还没回京,来接管店铺的,是另一家店调来的几个人。交谈中才知道,这家店的管理者和店员多数是甘肃人,现在都还没被批准返京。新奇的体验,第一次理发要提前预约,第一次戴着口罩洗头,第一次戴着口罩理发。店里没了劲爆的音乐和热情的店员,好像没了细致的管理和监督,店员们的心气已急剧下降,剪得也明显不认真了。

物美超市。人不太多。偶然听到两个营业员在小声抱怨,不打折就没人买啊,货也走不动。听到之后,观察了一下,确实多数的常温奶和冷藏奶都有折扣(我到超市的时间较晚,下午六点,可能赶上促销时段),酸奶区最明显,很多小包装都做了买赠的组合销售,营业员们机械地把小包装酸奶装进袋子里,贴上买几赠几的标签,做促销员的妈妈带着女儿来上班,让女儿帮着整理上货后空出来的纸盒。

卖菜的区域有人喊着:绿叶菜全场半价!豆芽一块钱一袋!面包区新上了很多货,面包胚和宾堡的切片和手撕面包都在促销。除了日用品区域,营业员们都忙前忙后,试图加快卖货的速度。还有很多缺货的商品,空荡的货架看着很不习惯。

昨天有物流货运公司和送饮用水的师傅来送货,要我们到园区入口拿货,自己推车,货梯上楼。严格监管下,所有的外来人员都不允许进入楼内。

我所知道最辛苦的一位,是在大楼一层负责核实每一个人身份、检查出入证的保安小杨,白天上班时间,都是他在值班,没见他休息过。已经连续加班了两个月。

我总是觉得,有人在幸灾乐祸,无视疾苦,有人在鱼肉百姓,暗度陈仓。受到严重影响的人与丝毫不受影响的人,在可以每天足不出户、一言不发的时代,得以互不想见、毫无瓜葛。一切都可防、可控、可安排、可操作。

是的,这一切都忽然发生。也可以确定,这次它不会戛然而止。

经常会听到有人说,唉,疫情快点过去吧,疫情快点结束吧,疫情快点完吧。随着复工范围扩大,看到越来越多的解放消息:已经解封、全面复工、已能见到有人不戴口罩、茶社里坐满了人……媒体的宣传和暗示,就是会有效影响绝大多数人的心态。

生活的压力逼得人只能祈求继续做事,赚钱养家,无论发生什么也只能继续承受,无暇顾及更多问题:真的会结束吗?真相到底如何?一切都还能恢复为当初的样子和状态吗?之前那种生活,还值得继续过下去吗?

这是一场变化的洪流。洪流之下,其实只有接受、适应,没有抗拒。

我的感觉,对一线城市而言,商业模式及其侧重将有所变化,基于销售和流动性的高周转商品会积极拓展其他渠道,外卖和五公里内配送会进一步增速,线上业务对线下业务进一步挤压;临街商铺迎来洗牌,到店餐饮价格升高;线下靠佣金维生的人不断线上化,线上渠道竞争加剧;本地人就业和纯本地业务因成本低而被广泛采用;第三产业洗牌,外来人口短期内减少且素质要求增高价格增高,非必要人员都将面临失业风险;对二三线城市的就业也是一种竞争加剧,越早恢复流动的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越强,地产房产需求部分增强,落户需求增加。

更多更大的变化,现在都才刚刚开始。


CHANGELOG

  • 20200325 Arlmy 创建
  • 20200326 Arlmy 修改、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