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n.8

瑜伽课,终于时隔三周后又来了一次,感觉老师很兴奋……
拜日A,兀自练了十几遍之后,老师带着纠正了二十分钟,自己又摸索了快一个小时,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教授了一下拜日B的要点。
之前课上的教授,似乎是在讲力的传达、呼吸方式,这次的讲授,注意力被引导到了非常单一的点上:胯部。无论是站立还是移动,似乎都可以以胯部为核心,在老师帮助下找了会儿感觉,然后就渐渐能比较自然地完成动作,但呼吸还是很乱。
还有一个细节,是被提醒,不必那么试图强力/完美地做到或完成,完成动作其实是在进行身体探索(让身体探索而不是意识),逐步递进,慢慢找到身体当下适合的点/稳定方式,可以感知到身体的反馈和表达,果然就成了一种修炼吧,动作没有严格的标准,但一定是舒适、自由、有灵活的空间的,这是不是回到了某种自然的状态呢。
果然什么事情都是要日积月累不能怠慢的,也果然没有什么可以欺骗得过自己。
诚实一些。

Jan.9

看到一个对我的评价是“万能”,不知道是好的评价还是不好的评价,却觉得有点怪怪的。
研究了一下eth和ens的注册,感觉交了不少学费。对货币的换算,购买,确权,转移,交易都不是很懂,似乎只有矿工是目前唯一的打工者,也就是第一产业。
似乎正在完成某种工业化的进程,又或者,似乎还没有真正出现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的产业/产品出现,只是,它作为一种正在萌生的解决方案,已经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应用,就比如这个eth的域名,可以取代钱包编码的繁琐和易错。
就像是某个生命基因的体外进化,总有一天要并入世界的底层,贡献应有的价值。
价值,下午开会的时候就一直在想,价值输出似乎就是一个人一生体验的合辑,有多少人能把这些体验凝结成什么作品和价值呢,具有普适性、具有具身性,需要不断地沉淀和长期的投入,要从各个层面和层级上提升复杂度,要有更充足的信息,接纳更多的生命和经验,似乎总要走向自我的反面,才有机会将沉淀的价值变成可输出的价值。
涉及到转换,涉及到体验,涉及到复杂,涉及到融合,似乎不是一个人简简单单就能完成的,也不是单单有使命感就一定能达到的,集大成者也不一定就是自己。
意志力是好的,因为能够影响他人,而无意志也一样是好的,可以走向我的反面,接纳更多、体悟更多。
世界怎么是这样的?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
Jan.10

人类到底影响了什么的进程,物种的意义在哪,进化的下一个里程碑又应是什么。似乎生态圈就是想把更多的物质纳入到可被利用的范畴中来
无所谓人类或非人类
自然也要接纳非人类对人类替代的可能
真的需要无尽的材料、质料、信息、超出于语言的一切的一切,都要被纳入体悟的范畴
感知波动,感知律动,感知起伏,感知不稳定,感知不永恒的支点

Jan.11

上午办完事溜达去了798,很多都在布新展,在麦勒多看了会儿,场域作品,不是直观就可以明白的,因为不知道质料的特性,仔细看了介绍,知道柔软的丙烯在低温时变脆,被作者的敲击破坏,知道这些,作品才有了视觉上的冲击,也有了感知,也才看明白在视频中,为什么作者换了几次服装,温度回升后,作品又再次柔软了,趁不注意拿了掉在地上的两块丙烯走,感觉很多大块的都已经被取走了,莫非也在作者计划之中。
偷偷碰了另一个房间里的作品,是柔软的,更确知了质料的特征。珍珠系列作品,是基于柔软质地的探索,而新作品,更有了情绪上的冲击。珍珠系列的颜色可真的好看,耐看,有特别的肌理,怎么制作的,采访里没有说明,有趣的作品总是像是魔术,看不透它,却被它看透,或戏弄。
被冒犯,于是才会开始思索。
好像不是很喜欢用艺术家这样的名词来形容,用作者更简单更纯粹,不必再去定义是什么艺术家,只是平白无来由的一位作者,可以佚名,也可以不存在,没有权利的贪婪。
然后去旁观书社转,看到印第安三部曲,下一次再遇到对着水牛唱歌的女孩,再买吧,这次就只收第一部吧,买单时店员跟我特别说明,三部曲中间的一本被毙掉了,我才想起好像确实没有第二册,问为什么,说出版社也没说原因,跟店员多聊了两句,对方向我表达了很多似乎不太相关的想法,我在说原住民的忧伤,她在说人类共通的欲望,有点接不上,但却又似乎扩大了一些可供思索的空间,这很奇妙

Jan.12

又一次市内出差,疯狂奔波,对着柜员满嘴胡话。原来大家都不过是走个过场。
昨天办的信用卡,今天选了下礼品,最终选了一个电子键盘,旅行箱落选。真是个有趣的narrow。转眼第二天银行前台便记不清我了,内存被工作内容完全占领了吧。
原计划试图去吃一家羊汤馆和烧饼,也未成行。
连着忙完到公司一点半,两点开会,得到比较失望的讨论结果。步行再去银行办事,这家银行的防疫执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,所有人都有意识在做消杀和提醒,执行做得恰到好处且能获取信任。
爵士有氧舞,本来要跑步去的,鬼使神差就进去了操房。原来爵士舞是这样吗,好多动作总感觉是在说唱。全场从头到尾只有我一个男性。老师不赖,跳满全场,我则一直在研究步伐和节拍的匹配,一脸迷惑,像个原始人。前排一位女士完全投入,不会的动作也用身体律动很快补上,动作幅度很大,非常有弹性,符合音乐的节律,几乎像在个party中。我就不用提了,像个僵尸。
果然需要体悟更多样的动作,以及发力方式,就像学习不同语言一样。

Jan.13

看先生的遗稿,看得快睡过去,似乎把那天的睡眠唤了回来。
文字里的坚定不知道是怎么来的,是一种自我的力量,以及那是毕恭毕敬的文字,总觉得可以悉数接纳,不必犹疑。那是坦诚么,或者也许是忍耐,也有可能是愚蠢,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,但仍然不断地探索。所以只剩下行为。
不必在意谁在看,也不必在意自己在做什么。总之,是在做的,总之,也不必为了什么。形成了什么形式,造成了什么后果,也不必理睬的。所有的权力都交出去,所有的探索都隐蔽起来。
说得再多,也只是废话。
实业逻辑,有地有房才有做事底气。于很多人看来真就是稀奇物种。人们的路大不同,试图理解而不可能。
逻辑是片段的,没有完整的逻辑,没有完全的理解,走一步是一步,作为个体的人类只能如此。共识的空气越来越稀薄。然而人类还是太多了,语言作为工具,并不足以覆盖所有人与所有人之间的沟通,无法完成。
完成沟通,永远需要词典,需要专属于每个人的词典。
词典与词典无法融合,或许要靠二维和三维的地图,才能相互辨别。
想起邱志杰那个地图的项目,相当有前瞻性。

Jan.14

起床时想起前两天那件丙烯的艺术作品。觉得自己起床时僵硬的身体,像是那被冻过的丙烯,嘎嘣脆。然后便体悟到,深入理解了某种质料时,它便自然地进入了自己的隐喻系统,变成了可以化用和变形捏塑的经验材料,柔和、拼接、组合到任何已有的材料上去。
我还是有那样的拼图思维,但搜集新拼图的速度降低了不少。或许是过于依赖已经拥有的,或许被太多讯息和影像影响,对身体置若罔闻了。
亲历,目击,找寻……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少了,总是在固定的地域内徘徊。或许是因为觉得舒适吧。
省吾身,应是极有趣的事,为何自己这么迟钝。
只有到瑜伽课,走路等专注于某种感知的时候,自己才终于得到某种体察的灵感,发觉原来如此,感到原来如此。自己必然也是质料的一种,早期的记忆和认知都不能直接赋予自己对质料的感知。想来此事无法作弊。


CHANGLOG

  • 20220117 Arlmy 创建、整理
  • 20220117 Arlmy 发布